《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粤友配资
\"太史公在史册上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见后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这位正直的史官。随后,太史公的弟弟太史仲继承兄长遗志,继续秉笔直书,同样惨遭杀害。接着第三位弟弟太史叔也毫不畏惧地写下真相,最终也倒在崔杼的屠刀之下。当最小的弟弟太史季执笔时,崔杼终于动摇了,他无奈地质问:'你的三位兄长都已为此丧命,难道你不怕死吗?'太史季神色凛然地回答:'据实记载是史官的天职,若为苟活而失职,生不如死。'崔杼被他的气节所震慑,最终放弃了阻挠。与此同时,南史官听闻太史一家接连遇害的消息,立即带着竹简赶来,得知真相已被记录,这才放心返回。\"
展开剩余76%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史官为守护历史而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然而在历史长河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就存在着一个精心编织的\"历史谎言\"——关于商纣王帝辛的暴君形象。即便跨越了三千年的时光,这个被刻意塑造的形象至今仍被许多人深信不疑。
帝辛,子姓,名受,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在传统史书记载中,他被描绘成一个沉溺酒色、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刚愎自用的暴君典型。即便在今天,提到中国古代暴君,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就是商纣王的形象。史书称他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率领的联军击败,自焚而亡,商朝就此覆灭。
周武王在推翻商朝后,在《尚书·牧誓》中罗列了诸多对纣王的指控。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纣王因宠信妲己而荒废宗庙祭祀;疏远宗室亲族,却重用有罪逃亡之人。单从表面,这些指控似乎都有其可能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发现,《牧誓》中其他罪状的描述明显带有夸张和虚构的痕迹,很可能是后世不断添油加醋的结果。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质疑纣王的许多罪行可能是因其失败者的身份而被强加的。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指出,虽然纣王确实是个暴君(\"一夫\"),但他在位期间仍有贤臣辅佐,国家也有治理得当的时候,这说明纣王虽有过失,但绝非周武王描述的那般一无是处。
那么,商纣王究竟是不是暴君?我们认知中的纣王形象,真的如周武王所描述的那样不堪吗?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中给出了精辟的见解:\"故凡言桀纣之事,吾不敢尽信也\"。这表明周武王得势后所编纂的史书,其可信度值得商榷。史学家分析,周武王如此书写历史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其父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囚禁七年,获释后不久便去世,武王将此归咎于纣王;其二,新王朝需要合理化其革命行为,将前朝君主妖魔化是最有效的手段。
令人深思的是,周武王可能没想到,他当初的指控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演绎,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纣王形象。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难以判断孰是孰非。但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发现,虽然纣王可能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昏庸,但称其为\"暴君\"仍不为过。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个被精心构建的谎言竟能流传三千年而不衰。
面对已经根深蒂固的历史认知粤友配资,我们很难改变什么。但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未全面了解事实前,应当像罗泌那样保持审慎的态度。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任何简单化的判断都可能失之偏颇。
发布于:天津市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