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创利配资,裹挟着所有不愿前行的灵魂。当我们驻足回望,会发现人生之短暂,犹如晨露般转瞬即逝。千年光阴流转间,那些曾经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时间长河中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放眼历史长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迷惘与踌躇,更有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战争惨剧。特别是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在这动荡的历史舞台上,亡国之君固然难辞其咎,但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古代社会,总有人为君王寻找开脱之词。在\"君贵民轻\"的封建思想影响下,那些善于逢迎的臣子们,常常将亡国之责转嫁他人。
姬宫湦,这位鲜为人知的西周末代君主,以其谥号\"周幽王\"更为后世所熟知。他留给历史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形象。而他的昏聩,又与一位绝代佳人密不可分。古语有云\"英雄难过美人关\",周幽王虽非英雄,却也未能逃脱美人关的考验。这印证了\"红颜祸水\"的古训创利配资,毕竟能像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的君子,实在是凤毛麟角。
展开剩余71%这位让周幽王神魂颠倒的美人,就是史书所称的褒姒。随着西周的覆灭,褒姒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将周幽王的败亡直接归咎于她,写道:\"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这一论断影响深远,使褒姒成为西周灭亡的替罪羊。然而,一个王朝的覆灭岂是一个弱女子能够左右的?为何历史要将这口黑锅扣在褒姒头上?当犬戎的铁骑踏破镐京城门,周幽王命丧黄泉之时,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又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关于褒姒的最终结局创利配资,《史记》虽未详述,但一个\"虏\"字却道尽了其中的凄惨。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褒姒只是一个美女的代名词。但据《史记索隐》记载:\"襃,国名,夏同姓,姓姒氏,礼妇人称国及姓。\"可见最初\"褒姒\"并非特指某个人,而是对襃国姒姓女子的统称。后来之所以成为专有名词,完全是因为周幽王的这位宠妃太过出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褒姒的非凡魅力,她的美貌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传颂的绝代佳人。
周幽王继位第三年,为彰显武功,开始对周边小国用兵,襃国便是其中之一。面对西周大军的压境,襃国君主自知不敌,主动求和,献上了被誉为\"襃国第一美人\"的褒姒。周幽王一见倾心,当即撤兵,携美人凯旋而归。褒姒很快为周幽王诞下王子伯服。在古代封建社会,母以子贵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仗着君王的宠爱,褒姒不断在枕边吹风,最终在周幽王八年如愿以偿地登上王后宝座,其子伯服也被立为太子。
被废的申后是申国国君之女,她将满腔怨恨诉诸父亲。申侯为报女儿被废之仇,联合鄫国和西夷犬戎大举进攻镐京。危急时刻,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却因先前\"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而无人响应。最终犬戎攻破都城,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而国色天香的褒姒则沦为犬戎的战利品,《史记》用\"虏\"字记载了她的悲惨结局。可以想见,在野蛮的犬戎部落手中,这位曾经的宠妃将遭受怎样的凌辱。
从高高在上的王后沦落为异族俘虏,褒姒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西周的灭亡固然与周幽王的昏庸和褒姒的得宠有关,但将亡国之罪完全归咎于一个弱女子,显然有失公允。一个王朝的兴衰,关键在于治国之道是否清明,而非某个妃嫔的美色。所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论调,不过是封建史家为君王开脱的托词罢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现象复杂得多,需要我们以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
发布于:天津市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